热点:
    编辑

    四点疑问彻底剖析 近身体验索尼Duo 11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收藏文章 分页阅读 暂无评论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产品:D1121S1C(金属灰) 索尼 笔记本电脑

    1怪力乱神的新一代变形超极本

      超极本这个被英特尔寄予创新重任的新概念产品,从一开始就大胆的在形态上进行改变,在经历了两代发展之后,超极本将进入变形时代,融合了平板电脑与超极本的优势,而即将到来的 Windows 8 系统的新特性也给了变形超极本强力支持。上游厂商开始鼓励超极本在外观上进行颠覆性的改变,新一代超极本将以越来越多的形态与我们见面。

      虽然缺席了 2012 年台北电脑展的集体狂欢, 但丝毫不会降低人们对索尼 Duo 11 的兴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索尼在每次应对变革的时候,每次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东西,08 年首款蓝光本 AR18,上网本时代能放进裤袋的 VAIO P、只有 655g 的 VAIO X,采用书卷设计的索尼 Tablet S 平板,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跟风、有追求的索尼,这次的变形超极本对于索尼来说,更像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可以任意发挥设计师的想象。

      给变形超极本分类很容易,可以从他们的形态上进行划分派别:翻转派的联想 YOGA、分体派的三星 Smart PC、旋转派的戴尔 XPS DUO 12、“两面”派的华硕太极、保守派的宏碁 S7 和滑盖派的索尼 DUO 11,滑盖这个动作,让我们想到手机上流行的物理滑盖方式,其又分为上下滑盖和侧滑盖,而索尼 DUO 11 则更加不同,用的是斜侧方滑盖的方式,其中的“盖”即为主屏幕,常规状态下的索尼  DUO 11 更像是一部平板电脑,掀起屏幕后方的边缘,让整个屏幕以背部的金属支架做轴转动,最终屏幕与键盘保持 135° 倾角,便形成了一个近似笔记本的形态。

     四点疑问彻底剖析 近身体验索尼Duo 11
    索尼 Duo 11 深度体验

      不多不说整个动作很让人上瘾,金属转轴润滑的阻尼感恰到好处,通过纯物理变形所顺带的功能改变让人觉得很酷,我们在地铁上总能看到一些同学很欠扁的一次次滑动解锁 iPhone,他们对“解锁-待机-解锁”的过程上瘾。而笔者发现,将索尼 DUO 11 第一次拿到别人面前时,也总是被他们经常的“掀起-合上-掀起”,他们也爱死了这个动作,至少与用户第一次的互动中,DUO 11 拿到了高分。那么,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特性,我们还应该关心些什么呢?

    2更偏重于内容创建的索尼duo 11

    1、搭配Windows8的体验是否令人满意

      Windows 8 和目前所有的变形本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因为有了 Windows 8,才有了触摸屏电脑的全新概念,继而才有了这些携带触屏而来的变形本,对笔者来说,索尼 DUO 11 自身最大的意义在于不再将变形当成一个华丽的卖点,变形不是为耍酷,而是真正可以和软件互相配合,让软硬件同时为交互服务。

    2、平板与超极本的融合效果如何?

      索尼 DUO 11 在设计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借鉴的对象,不仅仅要设计一款针对超极本的滑动屏系统,更需要完成平板到超极本的顺利对接。平板电脑更加注重便携和消费内容, 携带方式、使用姿势角度、内容输入输出都和以传统笔记本为基础结构的超极本有不小的差别,所以针对索尼 DUO 11,我们其实最应该关注的是,除了变形之外,如何在一个硬件上,解决平板和超极本在操作切换上的问题,不突兀的融合二者的体验。

    Duo
    索尼 Duo 11 变形超极本

    3、对用户来说,功能是否过于复杂?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产品的复杂性,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一个功能复杂的产品,对于一个对电脑认知较少的用户来说,是要功能多合一的跨界产品,还是要功能更垂 直的多个设备。变形本的概念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超前了,如何看待变形本的基础功能和扩展功能,这些都可以在 DUO 11 身上得到些许答案。

    Duo    Duo
    单指轻轻一抬,屏幕就会自动竖起来


    视频:单指轻轻一抬,屏幕就会通过滑轨自动竖起(点击播放)
       

    4、DUO 11 对于索尼的意义在哪儿?

      索尼有过辉煌但已不在鼎盛,革命性的 Walkman、独树标准的特丽珑电视和流行全球的 Playstation 曾经是索尼广撒网战略中的明星角色,但接下来,索尼连续错过了 mp3、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几次技术革命,一些核心业务也开始出现亏损,那么在移动互联设备的时代,新 CEO 平井一夫的 ONE SONY 战略中,DUO 11 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实体键盘打字更舒适

      在 iPad 上打字是很难受的,平板电脑没有实体键盘,靠触摸屏的虚拟键盘进行文字输入,这个过程中没有物理反馈,所以几乎没什么人愿意在平板上工作。索尼 DUO 11 上的实体键盘就比较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进行大量的文字录入的时候,用实体键盘会自然会非常亲切。

    Duo
    索尼 Duo 11 的触控笔和轨迹球都很好用

      索尼 DUO 11 的屏幕为 11.6 英寸,留给键盘区的面积并不大,舍去了触控板让键盘的尺寸和键间距保持的比较合理,短键程的按键在打字时会有一些局促,而由于没有了掌托,这样在打字时,手腕只能放在桌子上。

    Duo
    虚拟键盘的键帽面积足够大,输入字母很方便

    · 支持最多 9 种输入设备 玩法多样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虚拟键盘进行文字输入,这和平板电脑的体验没有太大的区别,和 iPad一样,屏幕在重力感应下可以自动旋转,竖置时也可以输入,虚拟键盘也可以拆分成两部分,利用两个拇指像发短信一样录入文字,虚拟按键在点击后会浮出放大,而嗒嗒的模拟按键声也很好听。

    Duo
    除了主界面下的图框,按 Win 键 + D 键也能显示传统桌面

      为什么说 DUO 11 是一个非常适合内容创建的设备呢?这并不是相对于平板电脑来说的,DUO 11 几乎用到了我们常见的所有输入设备,触控面板、虚拟键盘、陀螺仪(相当于立体鼠标)、麦克风(语音录入)、摄像头(拍照、扫描、结合Win8体感),这些平板电脑上常见的输入设备,而DUO 11 还拥有实体键盘、光学轨迹球、N-trig 触控笔,如果加上外接鼠标,在 DUO 11 上的输入设备多达惊人的 9 种。 

    Duo
    前后两枚摄像头也可以作为输入设备


    视频:索尼 Duo 11 前后摄像头切换体验(点击播放)
      

    · 光学轨迹球和触控笔带来更精细操作

      这里要重点替的是光学轨迹球和触控笔,前者在黑莓和 HTC 的部分手机上出现过,也是一个类似鼠标的装置,但和 ThinkPad 小红点(指点杆)不同,指点杆是通过内置的一个倾斜传感器来检测微小的位移,而光学轨迹球是通过表面的感应器检测手指的位移来实现光标移动的,这个就像滚轮鼠标到到光电鼠标的进化。N-trig 触控笔与以往的触控笔也不同,支持多点操作意味着可以同时使用笔触和指触,而 256 级的压力感应则可以让书写更加精准,更适合绘画、签名等一些更细微的操作。

    Duo
    触控笔可以实现更细微的操作

    · Windows 8 的传统模式

      无论是 iOS、Andriod 还是 Windows 8 的动态磁贴,都是针对触屏进行优化的界面,我们常用的工作应用程序都不支持,即使有相应版本体验也比较差,不过 Windows 8 可以切换到经典 Windows 界面,在我们熟悉的 PC 环境下工作,配合鼠标和键盘,平板电脑立刻变成了台个人 PC。

    Duo
    轻触“桌面”图框,即可显示传统桌面

      DUO 11 的开机默认界面被动态磁铁取代,想要切换到传统界面,可以同时按 Win+D 键或者点击左上角的桌面色块。

    3平板、超极本融合所遇到的问题

    · 平板与超极本的融合所遇到的问题

      平板与超极本这两个不同的移动设备的跨界融合效果如何,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笔者总结了这类变形本可能会出现的几个问题。

    动态磁贴界面的地位过于强势

      在使用 DUO 11 的过程中,系统似乎总是在引导用户去使用动态磁贴界面,比如一些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都在动态磁贴界面上默认创建,在传统界面中打开一些应用时,有时也会自动跳转到动态磁贴界面,在 Windows 8 系统上,安装的应用程序与动态磁贴界面关联性非常强,Windows 8 是希望在这个界面下把多数的活儿都干了,可消费者的适应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而可总是有意无意的强调新界面容易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在非触屏的笔记本上,Windows 8 的残缺体验会不会引来用户的不满呢?

    Duo
    索尼 Duo 11 变形超极本


    视频:索尼 Duo 11 开机速度测试(点击播放)
      

    经典 Windows 界面可能形成干扰

      另外,在浏览网页、听音乐时,在专为触屏设备准备的动态磁贴界面上的体验显然要更好一些,平板、手机之所以更适合消费内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干扰项少,用户可以更加专注在内容上,但融合了超极本后的变形本却不是这样,由于经典界面的存在,用户很可能会由于好奇,经常性的尝试跳出动态磁贴界面,让人无法沉下心来,当然这仅仅是笔者自己的感受。

    Duo
    索尼 Duo 11 变形超极本

    系统没有配合硬件形态的变化    

      在平板电脑展开变成超极本形态的时候,笔者其实很希望能看到一些界面上的变化,比如从动态磁贴界面渐变成传统 Windows 界面,这一点很重要,它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当 DUO 11 从平板电脑状态变出键盘的瞬间,意味着用户的工作状态也进行了切换,观察屏幕的角度变了,IPS 屏幕让索尼 DUO 11 无论怎样翻转都不影响观察,键盘背光会自动亮起,提示我们键盘可以使用了,DUO 11 的硬件部分似乎已经准备好“变成超极本”了,可是系统仍然停留在之前的动态磁贴界面上,有的时候还会同时出现虚拟键盘和物理键盘,这会让用户有些无所适从。

    Duo
    从背面看 Duo 11 的滑轨设计

      这样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意为之,鼓励用户在超极本形态时也更多的利用触摸屏操作,这也很好的暗合了 Windows 8 推销新界面的企图,在 DUO 11 上我们看到,三角金属结构的支撑,让屏幕在展开时的稳定性很强,手指点触时,屏幕几乎纹丝不动,不过屏幕展开时的角度是固定的,无法像超极本那样任意调节,从这点上感觉,在索尼 DUO 11 身上平板电脑的身份似乎要更重一些。

    如果把 DUO 11 当做平板电脑

      如果这都能把 DUO 11 当成一部纯平板电脑来使用的话,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首先是重量,1.28 公斤的 DUO 11 在超极本中算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但在平板电脑中就显得很重,随身携带会比较吃力;另外一个问题在于散热方面,DUO 11 侧面是有散热出风口的,实际上无论出风口放在那儿,拿在手上都不会好受,一般超极本的出风口温度要远超过人体本身可以接受的程度。

    Duo
    机身左侧的散热孔、网线接口、电源接口和音箱

      两个概念不同的产品在融合的时候,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从外部条件上看,Windows 8 、触摸屏都已经准备好了,超极本也走过了襁褓期,但两者在融合的时候,用户使用习惯、学习成本和二者硬件特性的冲突依然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产品:D1121S1C(金属灰) 索尼 笔记本电脑

    4不吝惜成本的配置用料和制造工艺

    · 不吝惜成本的配置用料和制造工艺

      索尼在自家的高端笔记本上从来不吝惜成本,像旗舰的 VAIO Z 系列,就用到了碳纤维材质的外壳和 Light Peak 标准的外接独显,而这次的 DUO 11 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诚意,很多新技术和工艺都第一次得到运用。

    玻璃、金属、复合材料齐上阵

      屏幕的部分使用了硬度较强的玻璃材料,是否是大猩猩康宁玻璃还有待考证,不过和 iPad 一样都比较容易沾指纹,在机身特别是 C 面的键盘边缘和掌托的都采用了一体式的拉丝铝合金工艺,在 D 面则是一种质地较柔和的复合材料,很可能沿用了第三代 Z 系列的 ASA 工程材料,耐候性更好。

    Duo     Duo
    索尼 Duo 11

    Full HD 广色域屏幕

      DUO 11 的 11.6 英寸屏幕部分采用了一块 1920 ×1080 的高分辨率 IPS 硬屏,可视角度达到178°,好处是当作为平板电脑使用时,可以消除视觉上的死角。直观感觉对比度很高,色彩饱和度、屏幕亮度都非常出色。

    Duo
    Win8 的平板体验相当不错


    视频:初学者必看,Win8 各种特色触控操作演示(点击播放)
         

    支持 10 点触摸的 Stylus 智能触控笔

      Stylus 触控笔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非常高档,通体金属感觉沉甸甸的,更有质感,生产厂商是被微软注资的 N-trig,曾经专门从事电子笔和多点触控解决方案,除了为 Windows 8 提供设备支持,Andriod 设备上也能见到。DUO 11 上的这支触控笔在实际使用时非常灵敏,无需与屏幕接触就可以进行操作,可以同时跟手指触摸实现无缝切换,最大程度避免误触,笔身上还有两个按键,具有右键、截屏等功能,代替鼠标使用没有问题。

    Duo
    Stylus 触控笔

      触控笔在平板上的作用应该会比手机更高,平板进入教育、科研领域已是既成事实,这些领域的工作都是离不开笔这种相对手指来说拥有更高精度的输入设备的。

      另外说点题外话,笔者认为目前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子产品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绞尽脑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我们在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已经走的太远了,我们正在丢失一些原始本真的东西,社交网络代替了面对面交谈、电子书逐步取代纸质书籍,键盘敲字代替了书写……更可怕的是我们甚至没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而触控笔若能普及,则无心插柳的促成了用户行为的“回归”。

    外接延时电池板

      作为一款外接的第二块电池板,36 瓦时的容量可以为 DUO 11 多提供大约 3 ~ 4 小时的额外续航时间,算上本机自带的电池,正常使用情况下,估算索尼 DUO 11 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 7 ~ 8 小时,与 iPad 等平板电脑接近。

      Duo
    可增加续航时间的电池底座

      电池板通过底部的芯片与 DUO 11 连接,以卡口方式锁死,装上后刚好可以将机身垫起一定的角度,这样我们在使用键盘打字时会更加舒适。

    降噪耳机

      印象中,除了在部分发烧游戏笔记本外,几乎没有哪个厂商会随机附送耳机,而这次 DUO 11 却搭配了一款拥有被动降噪功能 NC033 耳机,熟悉索尼随身听的朋友都知道,这是目前索尼高端 MP4 的标配耳机,并且既然是被动降噪,那说明 DUO 11 自身是拥有降噪功能的,在系统中也可以设置开启/关闭降噪效果。

    Duo
    拥有被动降噪功能的索尼 NC033 耳机

      音质是个仁者见仁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款耳塞继承了索尼一贯的风格,数码味重却非常耐听。随机送耳机还从侧面说明了另外一件事情,DUO 11 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更强调了产品的随身性和娱乐功能。

      除了上述的一些功能外,DUO 11 还支持 NFC 近场通信功能,可以近距离进行快速的进行数据交换,包括移动支付等功能将在 DUO 11 上实现,不过目前尚未彻底普及,但未来前景广阔。

    以超极本的眼光来看DUO 11

      Duo 11 在系统硬件方面与超极本无异,Ivy Bridge 平台酷睿低功耗处理器和固态硬盘,但并没有使用在 Z 系列中的 Light peak 标准的独立显卡,也完全没有必要,这一代核心显卡的性能已经足够强大。

    Duo
    机身厚度 17.71 毫米

      硬件配置方面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那就来看看身材,没有安装第二块电池板的 DUO 11 的厚度为 17.71mm,在目前的超极本中,属于中游水平,笔者观察其屏幕要比超极本普遍厚不少,这可能是使用了触摸技术,同时为了提高滑动时的安全性。

    Duo
    机身重量 1.283 千克

      不含第二块电池板的 DUO 11 的重量只有 1.283 kg,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横向比较一下的话,目前 11 英寸的超极本主要是华硕 UX21,重量是 1.154kg,但考虑到 DUO 11 的结构更加复杂,且定位不同,不具备可比性。

    5触摸屏配合Windows8能干点什么?

    · 触摸屏配合 Windows 8 能干点什么?

      索尼 DUO 11 将搭配 Windows 8 操作系统,通过触摸功能实现一些与以往超极本不同的功能,并且拥有不同的体验,那么 Windows 8 针对触摸设备所精心准备的动态磁贴界面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到底能实现哪些功能呢,我们通过索尼 DUO 11 进行了尝试。

    Duo
    触摸屏配合 Windows 8 能干点什么?

    地图与导航

      Windows 8 使用的是 bing 地图(必应地图),可以通过手指放大缩小,缩放的过程非常流畅,DUO 11 内建了 GPS,可以实现导航功能。

    Duo    Duo
    地图的缩放十分流畅顺滑


    视频:上手 Duo 11 体验地图应用(点击播放)
      

    游戏娱乐

    Duo
    DUO 11 预装了之前大热的游戏《Cut the rope》


    视频:在索尼 Duo 11 上玩《割绳子》(点击播放)
        

    拍照分享    

      通过内置摄像头进行拍摄之后,还可以进行图片编辑美化,然后利用新浪微博等社交应用进行分享。

    Duo
    除了屏幕上方外,机身底部还有另一个摄像头,很好玩

    观看视频

      一些视频网站也发布了兼容 Windows 8 系统的客户端应用,通过应用商店可以在线下载,并且自动安装,这样就可以在动态磁贴界面下直接观看视频了。

    Duo
    像这样抱着平板躺在床上看视频神马的,最舒服了


    视频:用 Duo 11 看电视节目(点击播放)
       

    同屏显示第二任务

      在屏幕上从左向右滑动,是切换应用程度,在同一个屏幕上可以显示主副两个任务,这样的话,我们在浏览网页时,也可以同时看电影了。

    Duo
    Win8 的分屏功能很实用,充分利用了 16:9 屏幕的特点

    浏览网页

      一般在浏览网页时,笔者习惯将 DUO 11 竖过来,这样纵向 1080P 像素可以完整的兼容大部分页面的宽度,而且浏览器经过一定的优化,让文字显示的非常清晰,同时也可以通过双指进行缩放。 

    Duo    Duo
    浏览网页时可以自由的将任何一个局部放大或缩小,阅读体验更为舒适


    视频:在索尼 Duo 11 上浏览网页的体验(点击播放)
       

    书写绘画

      通过触控笔可以代替手指和鼠标实现一些操作,在使用一些手绘、笔记等应用时,触控笔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Duo
    在书写绘画等应用中,触控笔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Windows 8 体验是否令人满意

      总的来说,DUO 11 触摸屏与 Windows 8 系统配合后,其流畅程度并不输给 iPad 的 iOS,无论是滑动、缩放、安装、载入都十分迅速,令人满意,这要归功于性能更强大的处理器。

      在内建的应用方面,整合了大多数 Windows 的应用,并将云存储服务 Sky Drive 放到显著的位置。目前 Windows 8 应用商店所提供的应用数量还比较少,这个相信会随着 Windows 8 的正式发布逐步增加。

    6编辑感悟:落难中的索尼期待复兴

    索尼曾是我们青春的记忆

      80 年代,如果你家里要是有台 21 英寸的索尼彩电,那么一到晚上,邻居小朋友几乎都会跑到你家来看电视;90 年代,当我们走进校园,那些衣服上挂着 Walkman 圆柱型线控的同学,也总是大家羡慕的对象;2000 年,最火爆的场景莫过于几个同学会挤坐在游戏室里,热火朝天的玩着 PlayStation 上的《 Winning Eleven 2000 》……

      又过了 10 年,Walkman 卡带机停产了,而几乎与 Walkman 同年龄的一代人也到了而立之年,现在的孩子们衣服上夹的上是 iPod,手里玩的是平板电脑,那些曾经被人奉为珍宝的卡带、CD 随身听早已被封存起来,一同被封存的还有 Walkman、PlayStation 带给我们整整一代人的玩乐记忆。 

    辉煌时的索尼要多酷有多酷

           曾几何时,索尼就是高品质电子产品的代名词,其实索尼真正的快速发展,是从上个世纪 8、90年代开始的,Walkman 卡带随身听、特丽珑显像技术和 8 mm 录像带这些业界通用标准,给索尼带来了长达 20 年的辉煌。索尼的产品线非常广,光在民用领域,就有个人电脑 VAIO、Bravia 液晶电视、蓝光播放器、磁带机、数码相机 Cyber-shot 、数码单反 α 、微单 alpha 、数码录像机 Handycam 、Walkman 随身听、PlayStation 游戏机……而且,索尼在各个领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索尼同样是个酷爱参与制定标准的企业,最早发明了 3.5 英寸软盘,还有后来的 MD、CD、BD-DVD 格式,一直是行业公认的标准,一流企业做标准,索尼很早正是看清了这一点,通过自己品牌影响力和绝对的技术实力,以统一标准的方式巩固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

      在索尼的明星产品中,曾经创造了很多个“之最”,也曾经代表了业界最高水准,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在笔记本中,已经被奉为绝版经典的索尼 VAIO X505 的厚度为 9.7mm,重量仅为 785g,采用复合碳纤维材质,这款无论用料还是设计在现在来看仍然登峰造极的笔记本,其实在 04 年就已经诞生,而后来被很多人定义为轻薄本鼻祖的 MacBook Air 则是在 07 年底才上市。

      论硬件的工业设计能力,就算是现在的索尼也绝对不输苹果,二者心照不宣的互相借鉴了很多年,苹果曾承认 MacBook 的巧克力键盘灵感来自索尼,而索尼则借鉴了 MacBook 上的电池灯。

      在 10 年前,苹果曾经有一个叫“ Marklar ”的私密计划,希望将 Mac OS X 运行在 Intel 处理器的 PC 机上,当时主管提出的要求就是让所有的索尼 VAIO 笔记本能够运行 Mac OS X,在测试成功后,乔布斯第二天就亲自前往日本,和索尼总裁洽谈在 VAIO 上预装 Mac OS X 的可能性。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至少说明一件事,如果说傲慢自负的乔布斯真正认可的对手只有一个的话,那么就是索尼。

    索尼在互联网时代的衰落原因

      从发展史上看,索尼以电子产品起家,它至今仍不断的刷新纪录,被不少人称为“技术的索尼”。也许现在说索尼面临衰败并不恰当,但和辉煌时期的索尼相比,连续亏损的索尼正在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个困难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前的一些报道说索尼没有互联网气质,软硬件没有相互结合导致在苹果面前丢了风头。可要知道,索尼代表的是一种工业化的传统硬件企业,其产品线和组织架构非常庞大,这种情况想掉头转型为信息化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代表的是草根文化,和索尼本身的企业文化相违背,所以当索尼面临互联网时代转型,需要发掘用户底层需求的时候,反应总是慢半拍。

      便携音乐格式之争是个明显的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 Walkman 败给了 iPod,当年索尼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数字音乐播放器的流行可能性,而是过于执着于自己专利的 ATRAC 格式,ATRAC 格式虽然在算法上比 MP3 更优秀,但自身非常封闭,兼容性较差,导致市场接受度一直很低,而兼容性更好,更易于互联网传播分享的 MP3 格式却慢慢的被大家接受,索尼这时才如梦方醒,开始进入 MP3 市场,但为时已晚。

      索尼的一位创始人,盛田昭夫在 1987 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达过:“我们的产品不是挨家挨户问清楚需求再去研发的,我们开发产品不依赖市场调研这种东西。” 就是这样的自负让索尼在进入互联网时代时,显得非常不适应,大家都在做用户体验,这使得出现了更符合互联网特质的产品,像MP3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而这些索尼都一一错过了,结果只能笨拙、被动的跟进。

    索尼一定要做出改变

      索尼在连年亏损之后,终于有了新动作,任命对市场和业务很熟悉的平井一夫为新任 CEO,在今年四月的战略通气会上,平井一夫为索尼未来的发展定下了三个方向:移动设备、游戏机和网络服务。

    · 产品端:降低价格,更接地气

      降低产品价格,是索尼目前的产品策略之一,索尼 VAIO Tablet P 系列双屏平板电脑,作为当年售价在 7000 元的 VAIO P 的继任者,这部融合了索尼最新技术的平板产品售价只有不到 3000 元,而在超极本领域,索尼 T13 的售价也不到 6000 元。这在往常是很难想象的,从一些电商网站上看到索尼笔记本价格覆盖范围很广,部分采用 APU 的产品甚至不到 3000 块。

      手机方面,索尼 Xperia 手机已经发布了四代。另外,索尼在官网证实,2011 年推出的 Xperia 新机可以继续获得 Andriod 4.0 的更新,和以往经常为新标准而推倒重来的索尼开说,这次延长用户主机寿命的举措显的更得人心。

      Duo 11 是一款平板和 PC 的跨界产品,从索尼产品的历史上看,这类的产品并不多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愿意看到功能整合的产品,Duo 11 让平板和超极本在一个 11.6 英寸的设备上实现了无缝连接,这种“花一样钱买两样”的跨界产品也许是索尼新的思维方式,既能继续发扬索尼行家里手的概念创新精神,也是放低姿态,更接地气的表现。

    · 策略端:产品整合、布局四屏网络

      移动设备的整合已经成为索尼未来大力发展的目标之一,索尼首先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收购了索尼爱立信,成为自己的全资子公司,这样不但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手机品牌,还拿到了爱立信的不少专利族群。之后,接连发布 VAIO Tablet P 系列和 S 系列两款平板类产品,价格非常便宜。在大家都看好的智能电视上,索尼也发布了基于 Andriod 系统的 Google TV,加上这次 Touch Family 的 PC 类产品,索尼正在给自己部署未来的四屏网络。

      不过我们见到的 PC 产品使用的操作系统都来自 Windows 8,由于 Andriod 并没有成熟的桌面系统,索尼在四屏中的最后一屏还将面临抉择,这也是索尼在未来产品上的看点之一。

      不过,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索尼为什么没有自己研发操作系统?三星之前曾经推出过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 bada,后来由于软件支持很少,慢慢的放弃了,而 Andriod 成熟的开发环境、众多软件应用显然更具吸引力,加上 Google 发迹于互联网,拥有传统硬件企业所不具备网络服务,也是基于这些原因,索尼最终选择投靠 Andriod,这能为自己节约不少的成本。

      索尼不再参与制定标准,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而是加入 Andriod 阵营,这并不是老索尼的做派,可见新索尼在发展策略上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更加务实和灵活。 

    索尼当前的竞争力和劣势

      产品线长其实是索尼相对于苹果的劣势,因为难免顾此失彼,即便是当年辉煌时期的索尼,除了特丽珑电视、Walkman 和 Playstation 以外,索尼在其他各个产品线上都不是绝对的第一,在面对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现在,索尼的负担也越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多产品线如果能够更好的整合,让散点汇聚形成合力,可以让劣势转化成优势,像我们前面说的让手机、平板、电视和 PC 的相互融合。

      仅仅硬件融合还不够,还需要让硬件与内容结合,内容对于厂商的意义我们之前讨论过,这现在也是索尼最大的竞争力,索尼同时拥有音乐、广播、影业和游戏公司,同时还在日本本土拥有自己的电子书店和音乐电影租赁网站,这是相对于其他的追赶者最大的区别,所以索尼要走和苹果一样的硬件 + iTune 模式是有先天优势的。

      还有一个比较不被重视,那就是企业责任,索尼在环保方面的贡献很值得尊敬,主动购买更昂贵的绿色电力,生产环保易回收的产品,索尼曾经不计成本研发了录像带回收再利用技术,并着力推广,虽然这些行为目前看不到任何收益,但是笔者非常迷信一句话:付出善良总会有回报。

    回头看 Duo 11,对于索尼的意义在那里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Duo 11 身上,对于这款产品来说,索尼并没有太多企图,毕竟是跟着英特尔、微软 Roadmap 走的“交作业”产品,和自身的四屏产品整合无关,它身上也没有诸如 PSN 商店、XMB 界面等一些起到整合产品作用的新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一款 Duo 11 成为索尼的救世主,Duo 11 的意义在于延续了索尼一直以来在品质坚持上的传承。

      平心而论这并非是索尼最高水准的产品,如果我们以巅峰期的索尼标准去要求它,可能会觉得它还是比预期的要重一些,屏幕打开时无法调整角度也可能会遭人吐槽,但这不妨碍 Duo 11 成为一款在产品创新和质量把控上有很高追求的产品,一些材料和技术都毫无保留的使用在它身上,这很难得,特别是索尼 VAIO Z 有可能在年底彻底停产,能够扛鼎索尼的高端旗舰的就只剩下 Duo 11 了。

      电子产品逐渐变成快消品,人们不再注重产品质量,这是很悲哀的,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笔者正好拿着一部老型号的索尼 MD 机,虽然经历了十年,但它身上折射出的是日本传统的匠人文化,那种近乎变态的自尊心,对艺术性和品质神经质般的追求,就好像多年前的 VAIO X505,全系采用无风扇设计的松下 ToughBook……可惜这样的产品真的越来越少了。

       

    ---------------------------------------------

    附:索尼 Duo 11 硬件配置表

    索尼 Duo 11(i7 3517U)
    上市时间2012年
    产品类型家用
    产品定位轻薄便携本,Ultrabook笔记本
    操作系统Windows 8
    CPU系列英特尔 酷睿i7 3代系列(Ivy Bridge)
    CPU型号Intel 酷睿i7 3517U
    CPU主频1.9GHz
    最高睿频3000MHz
    总线规格DMI 5 GT/s
    三级缓存4MB
    核心类型Ivy Bridge
    核心/线程数双核心/四线程
    制程工艺22nm
    指令集AVX,64bit
    功耗17W
    内存类型DDR3 1600MHz
    硬盘描述SSD固态硬盘
    光驱类型无内置光驱
    屏幕尺寸11.6英寸
    屏幕比例16:9
    屏幕分辨率1920x1080
    背光技术LED背光
    显卡类型核芯显卡
    显卡芯片Intel GMA HD 4000
    显存容量共享内存容量
    显存类型
    DirectX11
    摄像头集成摄像头
    音频系统内置音效芯片
    扬声器内置扬声器
    麦克风内置麦克风
    无线网卡支持802.11b/g/n无线协议
    有线网卡1000Mbps以太网卡
    蓝牙支持,蓝牙4.0模块
    数据接口2×USB3.0
    视频接口HDMI
    音频接口耳机输出接口
    其它接口RJ45(网络接口),电源接口
    读卡器多合1读卡器
    指取设备触摸板
    键盘描述背光键盘,轻薄便携本
    电池类型锂电池
    续航时间具体时间视使用环境而定
    笔记本重量1300g
    长度320mm
    宽度199mm
    厚度17.85mm
    外壳材质镁铝合金
    外壳描述银色
    附带软件随机软件
    包装清单笔记本主机 x1
    电源适配器 x1
    电源线 x1
    说明书 x1
    保修卡 x1
    保修政策全国联保,享受三包服务
    质保时间1年
    质保备注整机1年,主要部件2年
    客服电话400-810-2228
    电话备注周一至周六:9:00-21:00;周日:9:00-18:00
    详细内容索 尼VAIO个人电脑产品的三包凭证,由用户自己保存。在办理《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三包规定”)规定的修理、换货及退货时使用。除本 卡规定外,您仍享有三包规定中的其他权利。凭本卡及有效发票您将享受到索尼授权的维修站提供的保修服务。本卡丢失不补发,请妥善保管,在需要保修服务时请 出示。进入官网>>

       

    7索尼D1121S1C详细参数

    这款本本最令我满意的就是它的变形速度非常快,它应该是有助力装置——从平板到笔记本只需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抬,后面的变形就可以由它自己来完成了。反之,变回平板也只需把屏幕往下一摁即可,十分方便,而且整个滑动过程非常顺畅。无论这款产品的销量如何,它所蕴含的创新精神都是值得鼓励的。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