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同方U49F设计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机构强度和散热的同时尽量降低整机厚度。故产品在设计时,对于内部空间及结构支撑并没有任何减少,而是通过采用薄型部件已达到降低厚度的效果,其中液晶屏,我们采用的是奇美3.0mm超薄液晶屏模组,相较于传统3.6mm的液晶屏,直接使整机厚度降低0.6mm。消费者可能会质疑,采用如此薄的液晶屏,整机的抗压能力是否会大大折扣、屏幕是否更容易碎裂。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单纯从玻璃角度来说薄的比厚的一定更容易破损。所以,采用3.0mm液晶屏并非简单置换过程。而是衍生出一些列的机构设计问题,例如:如何补强液晶屏上盖抗压能力、液晶屏前框由于上盖太薄无法采用螺钉,那该如何固定前框。都对机构设计提出了挑战。最终我们通过采用增强笔记本上盖金属强度在内部增加纵向机构支撑解决了抗压问题,使得U49F的上盖抗压能力达到常规笔记本的水平(25kg抗压能力)。
前框固定我们采用双孔位双排卡勾的特色设计,保证前框的贴合严丝合缝。另外键盘方面我们也采用了比传统5.2mm键盘更薄的3.1mm键盘,也大大降低了整机厚度,但作为最重要的人机交互设备,键盘的使用手感并不能随着键盘厚度的降低而降低。最终我们在20多款键盘中最终选定目前这款全键程悬浮式键盘。这款键盘的键程跟常规键盘相同。故最终在保证了整机厚度降低的同时,让键盘的使用手感达到最佳。
除部分部件需要选择薄型部件外,保证机构强度和散热能力是关键和重点。结构方面:该产品A、C、D面均采用金属材质。同时通过机身内部的纵向结构支撑设计来达到整机结构强度的标准要求,整机的结构强度甚至比普通塑胶外壳的常规笔记本还要强。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笔记本的散热设计。
超极本相较于传统笔记本由于厚度的大幅降低,内部空间也大幅缩小,虽然采用了低电压处理器功耗仅为传统处理器的一半,但如果机器内部空气热流道、空气走向设计不合理依然很难满足散热要求。而且进出风口位置设计也会受到机身厚度的限制,故目前大多数超极本在设计时,都将出风口位置开在机身后面。但此种设计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笔记本在使用时,开启的液晶屏会遮挡部分出风口,造成出风量减少,机器内部热量堆积,同时被液晶屏遮挡的热风会使液晶屏控制电路处温度升高,影响液晶屏的稳定性。U49F在散热设计时借助前者之经验,将出风口位置设计在机身尾部下侧。同时在此位置做一个弧面设计,这样机器放置在桌面时不会遮挡出风口。同时也不会把热风吹到液晶屏上。从而保证整机的散热效果。
另外除了上述机构和散热方面外,机身变薄也对音效产生不小的影响。由于没有足够空间摆放喇叭音腔。只能将喇叭发声单元直接内置在机器内,这样会大大影响声音的效果和音量。最初在设计时,我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DVT首批样机的喇叭不但音量小,而且声音效果干涩并伴随杂声。此问题曾将令我们机构工程师一筹莫展,后来通过长达两周反复密集寻找方案;进行测试,最终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喇叭位于机身前侧,故在喇叭单元四周借助机身结构构建起一个天然音腔,同时前侧边缘巧妙的设计了一整条喇叭网孔和腔体。这样就是声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除了上述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外,另一个让我们困扰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最初U49F D壳也采用的是纯铝合金材质,通过电脑数控机床(CNC)进行精密钻铣加工,最终成型。这种工艺水平是目前金属本大多采用的方式,但受到CNC加工工艺限制,成本非常之高,采用此种方式核算下来的成本远远背离我们的预期。后来经过我们设计人员反复研究,大胆尝试。最终成功的将铝皮塑骨这种多用于上盖的方式创新性的移植到了下盖。这种方式既有效保持了金属外壳的效果和结构强度,又成功的降低了成本。最终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U49F整个研发过程中如上案例举不胜举,总而言之,U49F可谓充分体现了同方在笔记本设计开发方面的一流实力。相信这款产品真正能够带给消费者物超所值的体验。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