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性消费
从前我们认为应该理性的进行消费,选购商品时更重视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这样的市场诉求之下,笔记本技术的发展是与计算性能的提升平行的, 但是如果我们对笔记本性能的要求已经提前得到了满足,甚至大大的超出实际应用的范围,那么消费观将发生改变。
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大体可归结为生理需求和心理寻求,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来对商品进行判断的,笔记本在与使用者互动的行为中,没有什么比显示屏更为直观的了,就像人的长相决定别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显示屏的好坏决定了人机互动质量的优劣,特别是现在整个 PC 行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个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品牌、设计、口碑、和体验逐渐左右了购买决策。
显示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液晶面板和控制芯片,所以当华硕的 IPS、苹果的 Retina 在拔高了分辨率的同时,画面质量也大幅提升了,这里有控制芯片和软件优化的因素。最新的 IPS 屏可以实现 72% 的色域覆盖,350 流明亮度和 800:1 的对比度,让显示效果更为逼真。笔者还依稀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 iPhone4 Retina 屏时的场景,iOS 的特殊算法让画面的锐度极佳,更吸引人的是屏幕呈现的通透感,甚至包括每一个图标的高光效果,都让自己感到视觉革命真的到来了。如果再退回去看之前的低分辨率的 3GS,就好像回到了技术落后的洪荒时代。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接受不了这种体验上的落差。
视网膜分辨率(左)与普通分辨率(右)的对比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机器“看”的科学,归结到底是研究让画面以何种方式呈现,以及如何呈现的更好。从科学发展的原始诉求来讲,提升显示效果是希望让科学之美得以体现,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将以人为本的科学信仰延续下去是可以告慰用户和自己的,无关利益得失。
· 分辨率丰富产品形态
很多人认为提升分辨率无用处,那是由应用本身的缓慢发展导致的,更多时候,软件和应用是跟着硬件发展的规律走的,软件设计首先要考虑硬件平台的适用性。就拿网页来说,目前多数网站的宽度都是 1000 像素,所以 1366 像素横向分辨率的笔记本显示完整宽度的网页时毫无压力,甚至分辨率低于笔记本的手持设备,更是能通过网站自身优化来与其匹配。
硬件去匹配软件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这完全要看应用的标准是否顽固和强势。全世界范围内,电影采用超宽银幕已经有超过 60 年的历史,2.35:1 和 2.4:1 的银幕则是电影院的主流屏幕比例,所以我们今年也看到了 1792× 768 分辨率的超宽屏笔记本,这种专门为影迷设计的 21:9 比例的超极本,用户在看电影时上下黑边将完全消失,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影片本身上。
笔记本的屏幕越来越宽,虽然适合看电影,但网页的浏览体验却下降了
在日渐失去创新意识的笔记本市场中,任何一个方向的创新,无论它成败与否,都还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比如 21:9 的超宽屏笔记本,就是一次在应用垂直领域的创新,表面上它只是改变了分辨率和显示比例,但实际上却预示着硬件设计开始主动与应用进行对接,它的机身比普通 14 英寸笔记本要显得更修长,分辨率的变化改变了笔记本的物理形态。
人们在追求高分辨率的原因是我们不会与设备保持一个固定的距离,我们需要经常接近它,未来显示屏所取代的目标将是印刷品,更高的分辨率让人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就像我们之前经常用放大镜来查字典看书一样,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或许可以用放大镜来观看显示屏上的细节。
其实在笔记本显示方面的创新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很多,像两年前 3D 技术和现在被宣传的很多的触摸屏技术,笔者看来,3D 技术在尚未成熟的时候就推向笔记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这里存在一个站着挣钱和为挣钱不择手段的问题,IMAX 电影的火爆证明了 3D 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笔记本上强行推广这项技术却忽视了不同用户的观影诉求和体验,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戴着 3D 眼镜,经过一番复杂的设置来消费那寥寥可数的立体电影和游戏的。触摸屏也一样,在笔记本上的体验目前看来并不好。
· 利益驱动
笔记本利润越来越低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让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人都活下去,那么改变是唯一的出路,与运算相关的硬件部分的利润已经被榨干,外观工艺需要依仗材料科学的进步,续航在没有新兴替代能源情况下,只能默默坚守现有的聚合锂电技术,那么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显示屏成了大家的下一个目标。
台湾 PC 上游供应链人士曾透露过,Retina Macbook Pro 的全部成本中,屏幕占据 150 美元以上。良品率低、成本高,特别是被苹果大量吃进后带来的面板货源紧张,对于其他厂商来说是个巨大的困难,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或许这也可以成为笔记本厂商堂而皇之的涨价借口,目前在万元以上的高端笔记本领域,卖用料、卖轻薄、卖配置甚至卖家族基因、卖品牌文化,就形同家常便饭,吸引不了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
超极本是高分屏最佳跳板,被英特尔寄予创新重任的超极本,其在形态上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就像老师出了一道开放式答案的题目,学生们可以做的工作很多。超极本小巧轻薄,主要定位还是和平板类产品一样的便携互联网设备,便携设备的常规观看距离比笔记本短,这就给高分屏带来了适合生存的土壤。另外,超极本价格被用户挑战的问题也可以得到缓解,借助高分屏,可以让高端超极本名正言顺的维持现有的定价体系。
新的 Mac OS X 系统为了适应高分屏,图标文件大小也因此从 209 KB 增加到 1.7 MB 。这样看来,开心的将不仅仅是笔记本和液晶面板厂商,存储设备、显卡制造商甚至 3G 网络提供商也都可能从中受益。
推荐经销商